青少年篮球运动有氧和无氧能力有啥需求,内负荷与外负荷有何区别

Posted by 爱毛反裘网  on Apr 6, 2025   0 Comment
_0
_1
_2

之前已经阐明,单纯的对运动员的内负荷或外负荷进行研究并不能全面的反应其 运动的实际情况。而对内负荷与外负荷进行对比则可以反映出:运动员机能状态、训 练水平、努力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各位置球员的对比来看,虽然内负荷与外负荷测试都表明:运动强度从大至小依次为:小前锋、后卫、大前锋与中锋,但是在小前 锋外负荷明显多于其他位置球员的情况下,内负荷却没有较大的差异,这表明小前锋 的训练水平较高,运动负荷的耐受力较强,而后卫次之。

内负荷与外负荷的对比

中锋外负荷与内负荷均明显 低于其他位置球员,这表明排除技战术安排的位置性差异,中锋耐疲劳的意志品质还 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比赛分段来看,在第一节各位置球员的内负荷与外负荷均较低,表明全队还未达到**竞技状态。在第二节,全队外负荷达到整场比赛的峰值,而内负荷却在稳定的增长,这表明在第二节全队的竞技状态达到较高水平。

经过了第二节的体能消耗, 在第三节全队外负荷明显下降,于此同时外线球员的内负荷达到整场比赛的峰值,这 表明第三节是外线球员的疲劳期,运动员有氧氧化能力与磷酸原系统供能比例下降, 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比例升高,导致血液 PH 值明显下降,引起心率加快。第四节,全 队外负荷表现出第二次高峰,此时外线球员的 TRIMP 较第三节出现明显下降,表明其 身体机能状态得到一定恢复,而内线球 TRIMP 达到整场比赛的峰值,这表明在第四 节,由于外线球员在前三节的持续高强度运动导致的运动疲劳、竞技状态下滑,全队 的攻防重心逐渐由外线向内线转移。

青少年篮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征

一场篮球比赛净时间为 48min,每节 12min,一共四节。然而篮球比赛中还包括较 多的暂停、罚球、边线球、节间休息,实际时间可以达到 90min 左右。而 CBA 球员的 平均移动距离为 3200~5500m ,平均每分钟移动的距离仅为 40~50m,从此数据分析,篮 球应该属于典型的有氧运动。然而,整场篮球比赛的每一步的移动都是在紧张激烈高 对抗的情况下完成的。运动员每一米的移动距离也并非是匀速直线运动,它包含了大 量的急停、急转以及身体重心的转移。

运动员每一步的移动也并非是独自完成的,无 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要在与对手激烈的身体对抗、碰撞、挤压、推搡中寻求空 间。从抢到后场篮板球或发后场球幵始,进攻队在对手的严防死守下,必须在 24 秒内 将球从己方底线运至前场,并完成一次进攻。而防守队员则需要通过高强的移动,积 极紧逼防守、夹击、抢断来阻止对方进攻。在进攻未果的情况下,比赛会发生快速的 攻防转换,防守方抢到防守篮板立即发动快攻,之前的进攻方快速回撤阻止对方快攻,在的很短的时间内两队进行多次快速折返跑,这些都在短时间、大强度、激烈对 抗情况下进行的。

运动员的移动也不能完全归结于水平面的移动,之前研究的数据并不包括运动员纵跳的负荷,对于篮球这种争夺制空权的项目而言,垂直轴的负荷也是 总运动负荷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从供能特征上讲,篮球运动属于混氧供能。在篮球比赛中,三大功能系统均参与 供能,对于传接球、跳跃、急停、起动等在 6~8s 内完成的快速技战术动作,理论上均 由 ATP-CP 供能,然而磷酸肌酸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在其恢复速度低于消耗 速度的情况下仍要完成高强度的技战术动作,则需要糖酵解供能,糖酵解供能的速度 虽然没有 ATP-CP 得快,但是可以持续 2~3min,运动后产生的代谢产物乳酸是运动后 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氧氧化系统是最基础的供能系统,虽然篮球运动中有氧供能 比例较低,但是中低速移动均由有氧系统供能,而且无氧供能后产能物质的再补充以 及代谢废物的消除皆依赖于有氧能力。在节奏多变的篮球比赛中,三大能力系统交替 供能、相互补充,构成了篮球运动能力供应的有机整体。 有氧训练是否能够改善青少年有氧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近些年来青少年进行有氧训练后,有氧能力有一定的增加,但与成人相比这种增加基 本可以忽略不计。而无氧训练则可以显著改善青少年的无氧代谢能力,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安静时磷酸肌酸、ATP 和糖原水平 (2)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增加 (3)增加最大血乳酸水平

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有氧能力需求

在进入青春期后,心肺功能发展迅速,男孩的有氧能力可以持续增长至 18 岁,因 此青少年有氧能力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氧氧化是人体最基本的供能方式,它的优点是供能持续时间长、供能总量大、供能效率高、且无导致身体疲劳的代 谢废物,然而其缺点是供能速率不高。在篮球比赛中,快速的技战术动作有爆发式的单次动作,也有周期性的快速位移,有氧氧化系统难以满足这些高耗能动作的能量需 求,因此在篮球比赛中有氧供能所占比例较小。

主要包括篮球运动场两个底线之间的慢速移动、运球等,研究表明在国内篮球比赛速度小于 2.2m/s 的移动占总量的 60%以上,大约在 2000~3000m 的距离,这些低速移动主要由有氧氧化系统供能。此外,大 强度运动后,ATP 与血糖大量消耗、乳酸大量堆积。因此,在运动间歇时快速恢复身 体的内稳态是运动员继续保持优秀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有氧能力是身体机 能快速恢复的重要保障。

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无氧能力需求

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调查,男孩无氧耐力快速增长期为 7~14 岁,高峰期为 19 岁,因此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应将无氧能力训练视为重要内容。无氧供能系统主要包括 两种:磷酸原系统以及糖酵解系统。磷酸原系统又称之为 ATP-CP 系统,是三大供能 系统中供能速率最高的一种,但是最高功率输出只能持续数秒钟的时间,篮球运动中 快速技战术动作的完成都依赖于此系统。

由于 ATP 与 CP 都是存在于肌细胞中、储备量较少,多次供能需要 ATP 与 CP 的再合成。再合成的时间与两次高强度运动之间的间歇时间有关,因此该系统参与供能的比例与高强度运动的密度有关。根据该供能系 统的特点,训练目标应包括三点:其一,增大 ATP 与 CP 的储备量。其二,提高技术 动作的经济性,减少不必要的能耗。第三,使运动员能尽快地重新合成这些供能物 质,以供给下次高强度运动的需要。 糖酵解供能系统:又称乳酸能系统,是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 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应肌肉的能源系统。尽管该系统能量生成并不多,但在 极量运动中的供能比普通强度运动供能具有更高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在极限强度运动的开始阶段,该系统便参与了供能,在 30s 左右该系统供能速率达到峰值,维持时间 2~3min。虽然供能速率不及磷酸原系统,其供能时间与供能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完 全可以满足一个球员在场上进行一次 24 秒进攻或防守时的身体对抗。根据国家体育总 局关于优秀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报告,不同运动员 之间三大供能系统中,糖酵解供能比例个体差异性最大,即使同一球员在不同身体状 态、比赛强度刺激下,其血乳酸的变化幅度也比较大。

结束语

一般认为血乳酸的变化与以下因素有关:赛事特征、运动员身体状态、运动员个体差异、赛前准备活动的安排情况 等。 以上两大无氧系统主要分别司职篮球比赛中的极限运动量及亚极限运动。高质量 的技战术配合以及身体对抗需要运动员的极限强度。但是随着比赛的推移,ATP-CP 的 恢复速率越来越跟不上比赛的节奏,篮球技战术动作的执行变为亚极限运动,这就是 第三、四节篮球运动员表现下降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下,机体得不到充分的恢复, 形成了大量的氧债和乳酸堆积,会增加运动后的疲劳程度。因此,如何提高篮球运动 员 ATP-CP 的供能比率以及如何提高篮球运动的乳酸耐受力,是发展篮球运动员专项 无氧能力的重要课题。

0 Comments

  1. avatar
    Kacie GottliebFebruary 9, 2025 03:41

    有趣的情感表达分析,让我受益匪浅。

  2. avatar
    Harry LueilwitzFebruary 9, 2025 04:20

    独特的情感表达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3. avatar
    Juwan MurrayFebruary 10, 2025 15:46

    实用的思路写作,让人印象深刻。

  4. avatar
    Virginia WardFebruary 19, 2025 02:09

    复杂的情感表达逻辑,值得推荐。

  5. avatar
    Gwendolyn KiehnMarch 6, 2025 08:25

    独特的思路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6. avatar
    Marilou StoltenbergMarch 21, 2025 21:51

    复杂的分析结论,值得收藏。

Leave Comment